英國人氣網路創業傳奇
開創年營業額千萬英磅的辣媽故事
創意點子如何換成鈔票?
品牌形象如何建立?
家庭與事業如何兼顧?
讓兩位英國辣媽說給你聽。
★職業婦女在工作與家庭生活碰到的問題,都在此書一一傾囊相授。
★創業具有啟發性的經驗,為所有創業夢想的朋友,提供真實的藍圖。
★從塑造品牌形象到營運損益預測,有趣又實用,是一本創業者的聖經。
★全文清新、風趣,訴說女性創業的過程,沒有說教意味,讓人愛不釋手。
本書作者蘇菲和荷莉描繪他們從無到有的心路歷程,為想創業的朋友,提供明確的指引,及建構夢想落實的具體實務。全文以清新、風趣的筆調,訴說他們創業的心路歷程。如同你的知心朋友告訴你許多得來不易的經驗,更有許多他們合作的廠商分享創業的心得。
創業會碰到的問題,例如:尋找創意、市場測試、集資過程、稅務處理、銀行往來、行銷賣點等等問題,都在此書一一公開。具有啟發性的經驗,為所有創業夢想的朋友,提供真實的藍圖。
序 給讀者的一封信
- 我們的故事 「不在大街上」網站的形成
我們是誰/ 怎麼遇見彼此/ 網站的起源
- 單刀直入 你的點子代表生意
一項單刀直入的測驗/ 研究你的市場/ 保護你的點子
- 開始創業 從零分到一百分的秘訣
品牌第一章:塑造你的品牌/ 命名/ 夥伴關係
與朋友和家人工作/ 找地點/ 寫營運企劃書/ 客戶服務
回顧你的成功/ 主要績效指標
- 一炮而紅 絕非失敗
品牌第二章:品牌/ 建造網站/ 照片指南
包裝/ 公共關係的公眾臉孔/ 議題與人際串連
獎項/ 家,甜蜜的家/ 你的戰袍
- 從觀念到征服 行銷成功的秘密
品牌第三章:行銷你的品牌/ 炫耀一下:公共關係
媒體新聞稿的寫作指南/ 網路行銷/ 離線後的行銷
- 錢,錢,錢 面對恐懼,最後賺到錢
我們的故事/ 進入公司財務的世界/ 兩年計畫
損益預測/ 現金流量預測/ 贊助選項
債務與損失/ 節流的妙招
- 不存在的一章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假日與關機/ 保持健康理性/ 荷莉如何保持領先
友誼,婚姻與愛情/ 爆裂的黑莓機/ 蘇菲大師開講-建立清單
8 從此過著快樂的日子 作為職業父母的事實
職業父母的真相/ 我們怎麼做到的
後記 女人就是生意
親愛的讀者:
如果你拿起這本書,好奇是否是為而寫你的,讓我們來解釋一下。我們的訴求很簡單,希望這本書成為任何想從自家的餐桌開創一份事業者的聖經。
也許你是一位有野心的公司主管想要脫離老鼠般的職場競賽,或想單純在家多陪陪孩子,卻需要負擔至少一半以上的家庭收入,也許你很樂意在朝九晚五的工作再撐上幾年,但希望自己的內在創意火花能持續燃燒發亮,然後計畫著準備放棄固定薪水的那一天到來,或者,你現在就有強烈的企圖心,想開始一份讓自己名利雙收的事業。也許你們兩位都期待著未來一起工作,或想獨立創業,至少你有非常棒的點子,只是需要知道一切該怎麼開始。如果是上述任何一種狀況,這本書就是寫給你的。
我們知道,因為我們都經歷過錯誤的階段,這本書是我們當初一開始希望能擁有的一本書。現在我們經營一家年收入數百萬英鎊的公司,贏得無數獎項,擁有自己的會議室。而幾年前,我們也才從家裡廚房的一張餐桌上開始呢。
我們的公司「不在大街上」(notonthehighstreet.com)是一個交易平台,上面有數千位獨立賣家,大部分是設計師,有些是製造商、零售商。他們創造並販賣自己的產品系列,完成所接下的訂單。我們所做的是提供技術,商業建議,與讓他們成長的市場。他們大部分在家工作,有些在花園的棚子,有些在自己的工作室或辦公室。有些處於小而獨立的狀態,有些是擁有較多員工的殷實企業。
這意味著,我們的最佳建議不見得從我們自己的故事來,而來自數千個其他人的故事,涵蓋廣闊的人類經驗。我們看過起步者一開始將一項點子轉換成生意時所經常犯下的錯誤,我們的成功祕方也經過再三測試。這本書包含了各類實際人生經驗:曾在那兒,完成夢想並擁有品牌T恤的人,他們一路上創業高低起伏的故事。我們用一般生活化的口吻著手寫這本書,沒有讓人一頭霧水的行話,沒有時髦卻刻意讓人費解的縮寫(任何字裡行間有待解釋的商業用語),都會被加重標示,你也可以在書末的術語集裡找到,我們推薦的服務網址也被放在「字典」的章節中。
我們90%的賣家(稱之為夥伴)都是女性。這意味著我們的建議與性別無關,適用於所有創業者,但過程中遭遇的困境與難題及正向的靈感,則大多是我們身為女性的性別所特有的經歷。
我們都是母親,這會影響我們接觸事物的方法,與時間角力,找空檔容納所有爭取我們注意力的事情。有幾個章節特別與這有關,我們了解什麼對我們的工作與家庭都是好的。
因為我們創業的性質,知道如何經營一家公司製造手工產品,也知道如何管理擁有數百萬英鎊周旋於創投基金,同時迎向國際化腳步的企業。但以這本書來說,我們把重心放在天平較輕的一端。我們想談談如何從家裡開一份生意,無論是販售產品還是販售服務。你的點子可能是賣一些你所設計或製造的產品,或服務──孩子的畫像,嬰兒訊息,宴會籌備,或一項B2B服務,像平面設計或公共關係。無論是上述哪一種,這本書是寫給你們的。
但也請記得,就算是再大的公司也要從某處開始。所以,當我們專注於讓你的公司嬰兒學步的第一步,我們也為有企圖心的人量身訂做。整本書,我們會向你指出成長的路徑,也邀請你們一同思考,如何測量你的事業。這並不是一本給笨蛋的指南:你的成功必須由正確的知識組成,我們也會在全書提出問題,藉以測試你與你的想法。我們帶你上路,當你杵在十字路口思考要朝哪一個方向前進,這本書為你而寫。
所以別搞錯,這是一本商業書。這一切並不簡單,我們也不打算假裝這本書很容易。當你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們會鼓勵你問自己是否有成功的條件。在你家人期待用來吃晚餐的同一張餐桌開始創業有時是困難的。當你不想接到銀行主管的借款催繳電話時,這一切看起來都像是一場野餐遊戲。
處理到平衡家庭與工作的挑戰,我們較少想到我們在變魔術,反而比較像是球掉落了一地。我們並不想拿我們為給孩子準備手工麥片前,五點已經起來做完瑜珈,而幾個小時之後漂進公司的故事來娛樂你。反而比較像破曉時把自己從床上挖起來處理信件,吃一點從外套口袋裡找到覆滿糖霜的甜點,走進辦公室經歷一整天的商業決策,艱難與歡樂,我們享受這樣的過程。如果你為自己工作,你將有最好的老闆,有時有一位願意當你司機的奴隸(別提當你生病時多麼沒有同情心了),同時也有了解你,放手讓你為自己夢想奮鬥的支持者。
所以,開始吧!路上的每一步,我們都與你同在。
荷莉塔克與蘇菲克尼
「不在大街上」網站(notonthehighstreet.com)創辦人
PS 筆記
雖然我們兩位截然不同,當我們共處同一房間時却很容易被認出。談生意的時候,我們傾向口徑一致,這是我們寫這本書的方法。所以,別把我們想成一對討人厭的已婚夫婦,開口不離自己的另一半,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是,比較像一對緊密結盟的搭檔。
試讀
PS 筆記
雖然我們兩位截然不同,當我們共處同一房間時却很容易被認出。談生意的時候,我們傾向口徑一致,這是我們寫這本書的方法。所以,別把我們想成一對討人厭的已婚夫婦,開口不離自己的另一半,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是,比較像一對緊密結盟的搭檔。
第一章 我們的故事 「不在大街上」網站的形成
「你最好想得大一點,夢作大一點,從你創業的第一天開始。」-雪麗 · 珊伯格(Sheryl Sandberg)
從一開始的關鍵就在「點子」,你記得九O年代中期嗎?衰退前是信用緊縮,在信用緊縮前,我們都坐在消費主導的景氣循環輸送帶上。消費是貪婪的,我們加添了設計標籤,大量廉價製造的快速時尚所輾過。「吸睛」是任何企圖超越他人的關鍵字;在名人生活圈競賽裡,想要進入最酷俱樂部,所有才能、機智、聰明這類特質都倒在路旁,你只需要亮出「鈔票」-不論你買了最新必買的普拉達(Prada)還是撲來馬(Primark),則都是一樣的。
然而,改變的暗潮把人推到另一個方向。一種另類的購物風潮興起,一種歌頌在地、有機、與手工的,與「嘻哈潮流」而非「換屁股手術」有關(編按:原文中hip指的是嘻哈音樂,hip replacement意思是換屁股手術)。可收集的骨董,二手復古名品,一次性售出的藝術作品。帶入這種新思潮的人不只發現「農夫市場」與「跳蚤市場」這樣詞彙從舌尖輕鬆跳出,它也是一種可與同儕競爭的前衛方法。我們不再藉由更炫的車或設計師名牌包企圖超越對方,而是從千載難逢的地點搜尋物品的能力。房子開始看起來像精品藝廊,假日比較像在寫旅行部落格,帶著一束花一瓶酒奔赴晚宴顯得太刻意了,幾乎可說是老派。相反的,人們開始攜帶手工聖誕樹裝飾或一盒工藝巧克力出現,禮物的設計顯出他們是如何有型,有創意,又體貼的人。更多的是,那些無論是自己的穿戴還是把自己的住處裝飾得標新立異的人,這類購買者與當初設計與製造的生產者的界線開始模糊了。頭一回,製造商、零售商、與顧客出現在同一個圈圈,站在同一邊。
接下來只有一個問題,為了找到這些奇特的、手工、聰明與美麗的物件,代表你必須拖了一張大網子漫步過全國的零星手工藝市集,無論是格勒斯哥還是倫敦。你可以雇用一位室內設計師或專門蒐尋禮物的人,但他們每小時的服務費用比你能找到的物件價格更貴。不然你就是本身瘋狂醉心於風格物件,或手上有很多時間。
同樣地,對這些令人滿意的物品的製造商來說,事情也同樣令人挫折。他們知道大家想買他們的產品(所有時尚雜誌都這麼說),但很難讓別人知道他們在哪。可以建一個網站,但如何讓人搜尋的到?可以在家販售,但很難倚賴網路上的散客。大多數時候,他們必須把手工藝品賣給自己的朋友或一些在地商店,希望藉由口耳相傳吸引更多的顧客。
直到我們來了
此時我們要倒帶一下,解釋我們兩人(荷莉塔克與蘇菲柯尼)是如何在最正確的時間,帶著最正確的點子出現,並轉換成「不在大街上」的生意,身價達到數百萬英鎊,並在今天贏得無數獎項。我們知道我們幸運,我們看到機會且知道正確的時機,但這並不是說一切都很容易。(事實上,真的一點也不。從一個簡單的點子轉換成一門實際的生意,這背後充滿流血流汗,淚流滿面的過程,只差一厘就要前功盡棄讓我們一無所有,只剩下一屁股債的記憶。所以聽清楚了。)
時間回到以前,我們在學校的時候,在兩個不同的時間點,是兩個與眾不同的女孩。但我們有共同之處:基本上都擁有快樂且舒適的童年。在這個層次上我們相當平凡,並沒有白手起家或人定勝天的過去,在這裡訴說我們的故事,因為我們相信只要想要,每個人都可以創業。希望透過我們的故事,讓你感受你也能做到。
關於這一章,我們會分別敘述各自的故事,之後合流在我們終於遇見彼此,故事開展的時間點。
蘇菲的故事
1965年,披頭四得到他們的官佐勳章,這一年我剛出生,開始快樂但十分混亂的童年。我進入八所不同的學校,不是因為父母搬家,就是為了找到一個真正喜歡的學校,我認為教育很無聊,而學校是最悲慘的機構。因此,我並不總是很用功,雖然我很在意英文也另外修習數學--我一直覺這兩項重要,但我看不到上大學的必要。同時我必須承認我十七歲時對整潔有輕度的偏執,當我看到大姐的學生宿舍,我無法想像我可以忍耐這三年的混亂,在公共水槽裡堆疊的碗盤,所以畢業後我就直接去工作了。
這也非常合理,在一個健康卻忽略家務細節的環境長大,我的青春期十分叛逆,開始產生對秩序的需求。我們家似乎有一種對工作倫理的執迷。我母親是記者也是有名的小說家潘妮·文西西(Penny Vincenzi),她也是她們那一代認為女人可以「擁有全部」(Have It All)的世代-包括孩子,事業,快樂的家庭。她的同事們從家務暴政下紛紛逃脫,套句她們的代表人物雪莉·康含(Shirley Conran)的說法:「拿人生來塞蘑菇實在太短了。」從一位成功作家孩子的觀點,她的說法真是神聖又扣人心弦。假日時刻,我總是和母親去指標性的雜誌《親愛的》(Honey)的辦公室,她是那裏面的人物編輯,全天待在時尚更衣間,裡面全是不可思議的服裝,華麗搖滾風的靴子,要花在整理這些的時間遠比對著衣服流口水的時間還多。因此對我來說,「工作」是最迷人也最具解放力的事情了。看起來沒那麼難,母親公司的同事看起來都像在聊天,這樣的日子,學校生活怎麼比得上。另一面,我父親經營自己的公司,他之後成為一位發明家,對於職業選擇他一直是位勇敢的冒險者。我看著他努力,同時也覺得他深具魅力。當我是小女孩我不玩公主與惡龍,我玩辦公室遊戲。我會拿《城市女孩》(Girl About Town)這本雜誌出來,然後看看裡面有哪些工作,試試看我可以賺多少,什麼時候可以買下人生第一棟公寓,當時我才十歲。
很快地,我畢業了,聽說當時,現在叫赫斯特出版社的一個職缺,透過母親向公司的美容編輯口頭推薦,我得到面試機會,對我來說興奮又害怕,知道自己比大部分人都幸運,結果證明我可以做得更多--後來我得到到柯夢波丹(Cosmopolitan)擔任編輯助理的機會。當時,八零年代中期,柯夢波丹是一本無可比擬的雜誌,教育一整個世代的獨立女性,教導她們把人生重心放在金錢、成功,經濟獨立與性、時尚、美麗同等重要。
雖然一開始工作很可怕,對我來說卻是一個磨練的過程。公司裡有40多位聰明又有才華的女性站在職場遊戲的頂峰。其中有許多現在十分知名的人物,他們那一代的「第一位」女士:第一位《費利特街》(Fleet Street)的編輯,第一位美妝屋總監,第一位站上小說銷售排行榜的作家。當時操控英國柯夢波丹的編輯是迪奧朵拉·麥克雪莉(Deirdre McSharry),她在傳奇性的人物海倫·布朗(Helen Gurley Brown)的麾下(第一位開始「事業家庭兩者兼顧」的觀念)。她推動,監督,支持女性擁有成功獨立的工作倫理(事實上,我也從沒發現任何全女性的職場環境中有放任驕縱頤指氣使(bitchy)的狀況),非常撫育人心也具教育意義。
總要有人在某處確認所有的年輕人(包括我在內)在學習發展,而這樣的文化意味著如果要一路走下去,只要夠努力就能達成。19歲,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刊物上,之後越來越頻繁。工作的標準很高,大家都很驕傲能當專業文字工作者,因此充滿活力,致力產出最好的作品。我學習寫得讓人感到趣味,而非得到好的作文成績,並從此對文字,文法與標點符號產生無法磨滅的敬意。對我來說,那是一個獨特的時光,獨特的地方,在於每個人可以在任何時間看起來都有型又時髦。更多的時候,我開始接觸這一行最優秀的攝影師、造型師、模特兒、化妝師、藝術總監、平面設計師,與他們朝夕相處的經驗,對於如何產生美麗作品的元素,打下磐石般穩固的基礎。
在轉《優美居家》(Good Housekeeping)雜誌擔任健康美容編輯前,我已經爬到令人暈頭的美容寫手的地位,我比較放鬆一點了,也沒那麼害怕出錯了,在和藹又有才華的資深編輯珊卓拉·連恩(Sandra Lane)的帶領下,我的知識與自信大幅成長,前者成為倫敦最優秀的室內攝影師。雖然我喜愛寫作、報導、風格攝影,最讓我感到興奮的,其實是消費訊息,比如編排購物單元,發現新的品牌等。在同事當中,我已經發現我擁有的競爭力--帶領讀者發現,穿著或擁有前所為見的新東西,在一些看似很尋常的地方,比如當地的慈善商店,找到讓人眼睛一亮的好貨。(現在這被稱為發掘懷舊時尚)這帶給我比編輯更刺激的挑戰。雖然與我共事過的許多傑出人士都繼續產生很棒的作品,我不禁想著,以他們的腦袋,才華,與企圖心,很多人其實可以創造一整個事業帝國。
那也是當時的普遍看法。在八O,九O年代,成功的女性都在媒體工作。我不記得當時有聽過「創業者」這個詞兒,也不是我會用來形容自己的詞,但我確實感到體內有一股生意的癮頭,想要好好發揮一下。我才二十歲,就申請了貸款,擁有第一筆財產(一切都按我十歲時的計畫進行),覺得自己在一步一步往上爬。作為一位採訪編輯,我熱愛藉著聚焦在一件新產品或小生意喚起讀者的興趣。如果你能讓讀者第一眼看到你的報導,就決定購買一項產品,而不是等到看到各方推薦後才去店內購買,那是多麼迷人的機會。這是早在網路與電子商務(e-commerce)開始以前的事,但這也顯示我們當時,早在網路來臨前就準備好了。無論我們怎麼稱呼這類事情,總之,我對消費者,產品,生意與零售提案,工作倫理與工作誘因,越來越有興趣。
當可以為有創意的「博姿七號」(Boots No7)與「17」化妝品工作的機會一來,為他們發展品牌,推出季節性顏色與新產品,我馬上把握這個機會。對一位24歲的年輕人來說,有什麼比每天夢想著新彩妝顏色、化妝品成分,包裝,產品名稱更有趣的工作呢?再者,能有機會參與產業的商業面也讓我可以止一下自己的生意癢。我的老闆,芭芭拉·阿庭博(Barbara Attenborough)本身就是一位創業者,也是另一位慷慨,親切,聰明的成功女性代表。我藉由她明白了擁有事業的成功會帶來人生選擇的自由。
也許正是因為了解到這點,我二十多歲時,決定給自己一年時間去雪梨工作,生活,並還遊世界,也許到頭來我還是想回到學校。出國期間,我找到新的關鍵動力──從全世界網羅很酷的玩意,運回家。我有超越體制的自由精神,回來時並把自己準備好,更篤定往商業世界邁進的決心。我去廣告圈工作,基於過去自己工作過的兩塊領域,這是很自然的發展。首先,我加入一家公司,是一家不可思議,蔚為風潮的創意熱門店,GGK倫敦,它們得過的獎牌多到不可思議,我們經常在慶祝得獎,也受人愛戴,我超喜歡在那工作的。
我很有企圖心,我發現最好的機會更有可能出現在美妝客戶的大型廣告代理商。我轉到「公關人」(Publicis),在那我管理許多客戶活動,包括萊雅,喬治亞斯達與孟頌香水。在那兒我貢獻之前所學的一切,覺得這是所有經驗可以整合之處,但它並沒有滿足我的期待。工作確實很有樂趣,有許多聰明,有企圖心的人,但是公司大又組織化,這是我第一次真實的經驗到公司政治。我出現比以往更強烈的念頭,希望開創自己的事業。暗地裡,我在寫一部確定會讓自己一炮而紅的故事,一部與廣告有關的恐怖小說,受到讓我奠定基礎的那些年裡,雜誌女性標竿人物的影響下,我相信這會為我帶來大豐收。
在公關人工作,最棒的事就是遇見荷莉,她是與我共事的年輕職員(現在是總監了)。當時她馬上明顯展露傑出。許多地方她都很像我在雜誌共事的人:精力充沛,有創意,步調快,充滿自信。天啊,她非常有自信。我們從一開始就合得來,當我見證她的職務一路快速向上攀爬,我非常喜歡她。
除了我當時的一些抱怨,這段時間挺快樂的。不只遇到荷莉,我也在我的雜誌歲月裡遇見賽門,後來很開心他成為我的丈夫。遇到他是另一個重要的轉傫點,除了顯而易見的理由,也有較不明顯的原因。除了你想像花旗銀行經紀人的模樣(他確實就是長那樣),賽門成為當時我們稱之為「完美清單」的完美先生。我一直被他感動,與他談戀愛後,這樣的尋求成為我們兩人一生的功課。我們大部分求愛的時間在科倫商店(Conran Shop)與跳蚤市場,為我們的新居尋找經典(vintage)與復古物件,且始終是賽門為我們與朋友的晚宴掌廚,他會煮好吃到不可思議又有風格的晚餐。與他探索世界非常刺激。
當荷莉加入公關人團隊之後,我懷了奧利,我的第一胎,無論如何我想保密低調,荷莉是第一位猜到(出於她一貫的直覺),並詢問我的人。我不介意,因荷莉很迷人。當時我不知道這位有強烈事業動機的年輕女性會左右我的未來。我1999年離開公司後,我們不時會聚在一起喝杯咖啡或吃午餐。我對荷莉有一種母愛,很想知道她過得好不好,她也確實經歷一段艱難的日子,但我們各自在不同的道路上努力。
因為年齡差距,我們中間差11歲,我們的社會圈不同,而懷第二胎讓我無可避免地變得更「宅」(雖然事後回想,也沒那麼宅)。家裡有荷納與奧利兩個小傢伙(現在13歲與14歲了),之前習慣一年工作45週,我需要替代方案。大部分的時間,我接諮詢案件並自由工作,為雜誌寫風格購物的稿件,我了解消費者尋找物件的眼光。同時我受邀寫一本關於婚禮的書(這很容易,因我當時正準備結婚),加入dot.com的新創公司,讓我在網路時代趁早起步的機會。到了快四十歲,我終於發現生活是多麼昂貴的事,這也是為自己賺錢的開始,我要自己發球,塑造自己的命運,雙手掌握人生風向盤。所有時刻,我在找對的事做,我需要止始終想要創業的癢。
後來,我與好友尼克馬成立一間小公司(他現在與我們一起做社交網路)舉辦私人與公司活動,最後演變成花藝課程。我非常喜歡這類產業的方向,有一些很酷的花藝設計師崛起,但我寧願想著讓自己創造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展示,而不只是為客戶訂購。某一年聖誕,我開始製造大型花圈,並在市集販賣,這教我兩項功課。首先,要從賣花賺到錢很難,花容易凋謝,價格昂貴,價格變動大,是店家的噩夢(為了有一個可以保存容納的大型冰箱,我曾經考慮是否買下一間肉品店),更別說每天半夜三點起床;再者,從市集賣花好難賺錢,因此我只做了兩個月。
不過我確實找到市場的需求空缺。當時,如果你想運送花卉,比如,要送給你在康瓦爾(Cornwall)的時髦丈母娘,你只能從著名的「花卉交流」網路商店(Interflora)訂購一個標準化花束的選項;想要更酷一點,最頂尖的花卉服務只在當地運送,出了倫敦市中心,價格驚人。我當時擬了一份營運企劃,還找到供應商,但很快發現,結果不是需要有房子,寄放從阿姆斯特丹飛來又貴又危險的大型託運品,就是需要加入現有的花卉承包商,後者的利潤空間非常小。然而,我還是決定這麼做,準備迎接大挑戰。
我的命運瞬間改變了,2005年某個星期的空檔,我決定奮力一博,推動花店的生意。我終於為自己寫作多年的小說找到一家頂尖的出版公司,同時,我十分意外接到荷莉的來信,詢問我是否有意願與她一起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