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輕人畢業後寧可一輩子打工錢照領,難道不行嗎?
職場專家說,5 年之後見真章!

環境不景氣,新鮮人學非所用、學歷無用,看到低薪就洩氣。但是專家告訴你,別跟起步時的薪水過不去,因為薪水不會為你帶來專業。該計較的是企業文化、產業前景、工作視野。跟專家學方法,分辨自己的「熱愛」與「興起」、畫出你的職涯時間表、找出你的專業利基點,將你人生的第一桶金放在腦袋,別放在口袋。

職涯逆向工程 X 關鍵字自我檢測 X SWOT實力分析 X 職涯資產負債表

找方向,再也不抽象!現在就動手,決戰職涯前五年!

做自己喜歡的,比學用合一更重要!
多數社會新鮮人總覺得若沒能學用合一,職場的起步就會比別人差,真的是這樣嗎?

無論是什麼行業,都不可能一進入職場就成為專精,一切都是進入職場後才開始學習。所以,職場上沒什麼學以致用、學非所用,大環境隨時都在變,工作也跟著在變,只要工作需要就去學。

在你開始找工作之前,別忘了,大學四年的科系專業是你的第一次機會,畢業後開始找工作才是你的Second Chance。

培養基礎技能!
與其在乎學非所用,不如打好每個社會新鮮人都該具備的職場技能,也就是職場上的通識能力:熟悉Office 軟體及培養外語能力。這兩項不分職種,每個剛踏入職場的年輕人都應該要儘快將這職場技能鍛鍊到越熟練越好。

1.熟悉Office軟體。
學生在學校裡做報告,較少使用Excel,PowerPoint平常在學校報告時都是文字、圖片飛進來又飛出去,感覺很花俏,然而到了企業內部,反而不適合 這麼花俏的簡報。因為主管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單張簡報看完,同時一邊聽部屬的報告一邊思考,以節省時間。因此主管反而喜歡最簡單、不用特殊效果的 PowerPoint簡報。

2.培養外語能力,至少一定要把英語練好。
學不學英文原本是自己的選擇,但未來只會有越來越多工作從臺灣外移,也會有越來越多國外來的企業主管,況且誰也不能擔保自己以後不會到跨國公司工作,練好英文只是為了讓你未來遇到機會升遷或跳槽時,不會因為英語能力而後悔。

設定職涯三階段,克服晚起步!
現代人趨向晚熟,平均要到二十四或二十五歲才就業,起跑時間延後,抵達終點的時間卻沒變,也就是說,你已經沒有時間浪費在起跑點上。

 時間越來越短,你只能想辦法讓自己儘早找到職涯方向。通常影響一個人喜不喜歡一項工作的因素包括(1)工作的屬性與內容、(2)專業能力與興趣、(3)職務的升遷發展以及(4)薪資待遇的提昇。

也因此,低薪世代進入職場時一定要做好一件事──
強化人際溝通,軟化性格稜角,多和前輩交流溝通。尤其凡事多請教,才能儘早了解周遭情況,幫助你及早了解工作及企業前景。

永遠保有好奇心!

保持好奇心和堅持到底的精神十分重要:「每個事物都有存在的意義,要嘗試找出眼前事物的意義,而且要有好奇心,探究是什麼讓宇宙存在。無論生活多麼艱難,人生中總會有你能做且做得成功的事,只要不放棄,就有機會。」

我們無法一夕之間改變臺灣的教育制度,唯一能改變的是自己,但好奇心和創意該如何培養呢?

1.拓展你的興趣。
看似沒有關連的專業,都有可能在某一天某個場合觸發出全新的創意,這是「興趣碰撞」所產生的創意。

2.不要嫌任何事物無聊。
看不到事情背後的意義,形同關上了好奇之窗,也就不可能去發掘任何創新因子。

3.隨時問「Why」與「How」。
簡單說就是從問「為什麼」開始,一路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是累積知識最快的一條路。

4.培養多元常識
方法就是多讀各種領域的書、不要當宅男宅女,多跟不同工作領域的人聊天,或參加各種議題的講座。

當然,每個人的職涯路徑不盡相同,我們也不可能百分之百複製典範,但只要願意踏出第一步,找到職涯方向、確定現有方位,並落實執行方案,相信你也能成就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