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童夢旅美畫家呂游銘的逐夢旅程》


「繪畫對我來說是與生俱來,像呼吸一樣自然的。至少我有一種能力可以表達我自己。」——呂游銘

 

★    自由、奔放,為圓畫家之夢,衝撞體制,漂泊異鄉

★    真誠、感人,橫跨半世紀的師生之情,從未間斷

★    美學、教育,華人實用主義與西方藝術生活的對照

★    故鄉、土地,走過大山大水,最難忘自幼生長的台灣


劇情大綱

這是關於美學被禁錮的年代,一個畫家渴望創作自由,遠走異鄉逐夢的故事。

 

旅美畫家呂游銘生長在六零年代,藝術教育不被重視、限制重重的台灣,他為爭取創作自由而痛苦掙扎。三十三歲那年,呂游銘出走美國實踐繪畫夢想,在異國土地以天份、熱情與執著,結合印象派與表現主義風格,創造無數充滿想像力與繽紛色彩的動人畫作,深受歐、美、日藏家喜愛。

 

作品除了獲國際級高端藝廊競相收藏,呂游銘時常開著車,延美國80號公路,自美西到美東,走進當地藝術市集與人們互動。人們買呂游銘的畫送親友或真心喜歡而收藏,我們看到在西方教育中:藝術是生活的一部份。電影帶我們思索華人與西方文化對藝術價值的差異。

 

本片也紀錄現今六十四歲旅美畫家呂游銘與八十歲的啟蒙老師鄭明進半世紀的師生情誼。1957年,七歲的呂游銘在鄭明進老師啟蒙下開啟了繪畫的窗;數十年後,

白髮蒼蒼的老畫家像孩子一樣渴望回家。鄭明進老師再次指引,於是呂游銘藉繪畫忠實紀錄他成長的台北萬華這片土地,畫中充滿對故鄉的記憶、思念與生活軌跡,翻開繪本就像重回五零年代的歷史現場。

 

透過老畫家與作品的連結,我們得以爬梳臺灣近代美術教育發展史。然而,老畫家時常作夢,從他那充滿希望的畫作中看不出來,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感覺不到,一個緊隨不放、揮之不散的惡夢…,隨著電影開展,我們才逐漸解開畫家深藏心中的夢魘之謎。


旅美畫家—呂游銘

 

出生於臺灣臺北市萬華,自幼喜歡畫畫。1969年至1983年期間,除了為報刊雜誌畫插圖,也繪製了二十餘本童書,如替文學大師楊牧、朱天心及兒童文學作家林良、華霞菱繪製報章插畫及童書繪本。曾獲中華兒童叢書最佳插畫金書獎。

 

1983年赴美從事藝術創作,作品經常在美、日、歐等地展出。淡出臺灣童書界二十餘年後,近幾年重新創作童書,透過畫筆忠實呈現台灣早年的人文風貌,近期作品有《鐵路腳的孩子們》、《想畫.就畫.就能畫》等,曾於2013年獲第三十七屆金鼎獎、中時開卷最佳童書獎。